在黄州区禹王街道蔡吴廖村的标准化厂房里,机器运转声与面点的香气交织成动人的“共富旋律”。这里的齐味嘉餐饮服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不仅是村集体经济的“聚宝盆”,更是村民“家门口就业”的增收站。依托帮扶车间项目,蔡吴廖村走出了一条“产业兴、集体强、农民富”的联农带农新路径,让乡村振兴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位乡亲。
盘活资源强集体,筑牢联农富民“根基”
“以前村里没产业,集体没钱办事,想帮乡亲们增收都没底气。”村书记的感慨道出了曾经的困境。2022年,蔡吴廖村瞄准“闲置资源变资产”的思路,用项目资金建起3000平方米高标准厂房,通过“村建企用”模式引入齐味嘉公司,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5.2万元稳定租金收入。
这笔“活资金”成了联农带农的“启动器”,村集体不仅有钱修缮村道、整治环境,还能为困难家庭提供帮扶、为返乡创业村民争取补贴。“集体腰包鼓了,服务村民的腰杆才硬得起来。”村书记说,集体增收让村里有了撬动共同富裕的“支点”,为后续吸纳村民就业、拓展增收渠道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岗位送到家门口,织密带农“网络”
“每月2800多元工资,走路5分钟到厂,孩子和老人都能顾上!”在车间包包子的龙大姐,手上动作不停,脸上笑容灿烂。曾经只能在家赋闲或远赴城区打工的她,如今成了车间里的“熟练工”,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生活让她心里“比馒头还踏实”。和龙大姐一样受益的,还有负责质检的廖大哥。“上了年纪不好找工作,没想到村里企业给了这么好的机会,环境好、工资准,离家还近!”他的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。
作为联农带农最直接的纽带,帮扶车间化身“就业车间”,精准对接本地留守妇女、大龄劳动力等群体的需求。截至目前,项目已创造50个就业岗位,其中15名为蔡吴廖村村民,20余名来自周边村镇,每年为就业村民带来工资性增收约117.6万元。一个个岗位像一条条“金线”,将企业发展与村民增收紧密相连,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共享产业发展成果。
品牌赋能拓前路,延伸富农“链条”
“我们的包子、馒头卖到全国学校和企业,靠的是品质,拼的是口碑。”齐味嘉公司负责人介绍,企业坚持高标准生产,从原料到成品全程严控质量,“品牌化”发展让产品走得更远,也为村民带来了更稳定的就业预期。
随着企业业务拓展,联农带农的“辐射圈”正在扩大。目前,车间不仅直接吸纳劳动力,还计划带动本地小麦种植、面粉加工等配套产业,让更多村民参与产业链。“等规模再大些,村里的面粉采购、包装和运输都能优先找乡亲们合作。”企业的规划让村民们充满期待。从就业岗位到产业链延伸,蔡吴廖村的帮扶车间正从“单点就业”向“多元增收”升级,让联农带农的“蛋糕”越做越大。
在蔡吴廖村,轰鸣的机器是“致富引擎”,飘香的面点是“幸福味道”,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和满足的笑容,共同勾勒出联农带农的生动图景。这里的实践证明,只要找准产业支点、架好利益联结桥梁,就能让乡村资源活起来、集体强起来、农民富起来。随着“共富曲”越奏越响,蔡吴廖村的面点香,必将带着乡亲们的幸福期盼,飘向更远的未来。